蕪湖高質量發展動能充沛
蕪湖日報記者 王世寧
開局關系全局,起步決定后勢?!笆奈濉遍_局之年,蕪湖努力奔跑奮勇爭先,經濟運行“期中考”交出亮眼答卷:上半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038.15億元,同比增長15.3%,總量與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二。
“全市經濟復蘇態勢明顯,經濟結構和效能不斷優化提升,高質量發展動能持續積蓄壯大?!笔薪y計局和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認為,今年以來,我市持續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,主要指標全省靠前、工業經濟亮點紛呈、發展后勁持續增強、消費市場趨于活躍,全市經濟呈現“穩中加固”“穩中向好”態勢。
復蘇勢頭全面持續
主要指標全省靠前
總的來看,我市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不斷提升經濟運行質效,保持全盤復蘇的勢頭。上半年,我市GDP增長15.3%,兩年平均增長8.0%,比一季度加快1.3個百分點;規模工業兩年平均增長10.2%,比一季度加快0.7個百分點;固定資產投資兩年平均增長9.6%,比一季度加快4.4個百分點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長13.1%,比一季度加快1.5個百分點;進出口總額兩年平均增長23.8%,比一季度加快3.3個百分點。
對比全國全省,主要指標含金量十足。上半年,我市GDP增速分別比全國、全省高2.6和2.4個百分點,全省第2位;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比全國、全省高3.1和1.7個百分點,全省第6位;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比全國、全省高7.4和8.6個百分點,全省第3位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分別比全國、全省高9.2和4.8個百分點,全省第4位。
規模工業產銷兩旺
工業領域投資加快
工業經濟是我市經濟運行的主戰場和支撐經濟增長的強引擎。上半年,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.0%,兩年平均增長10.2%。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增長22.6%,兩年平均增長10.8%,其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步伐最快,增加值增長39.4%。而全市38個工業行業大類中,有29個行業增加值增長,增長面達76.4%。全市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7.7%,兩年平均增長16.7%。
上半年,我市規模工業產銷兩旺,繼續保持較快增長。全市規模工業主要130種工業產品中,有90種產品增長,增長面達69.2%,其中,新能源汽車增長6.0倍、鋰離子電池增長2.2倍、工業機器人增長1.7倍、汽車增長1.7倍、發動機增長66.7%、銅材增長35.0%、光電子器件增長34.2%、空調增長23.5%。同時,全市銷售產值增長32.9%,其中,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9.0%,高于全省1.4個百分點。
值得關注的是,在“1%工作法”推動下,今年1至5月,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2.8%,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2.3%。市場信心也在增強——上半年,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.0%,兩年平均增長9.6%。分領域看,工業投資增長24.8%,民間投資增長22.0%。
新興產業日益壯大
發展后勁持續增強
我市不斷加大制造業在新動能領域的投入,厚植先發優勢。上半年,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37.6%,高于規模工業產值5.7個百分點,高于全省1.4個百分點,兩年年均增長20.7%;總量占全市比重為42%。四大戰新產業基地產值增長39.5%,高于規模工業產值7.6個百分點,其中新能源汽車和通用航空產業基地分別增長60.6%、38.4%。
今年以來,我市將“雙招雙引”擺在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,為經濟發展積蓄強勁動能。一是新增規模企業數增多。上半年全市新增規模企業698戶,同比多增258戶。其中規模工業新增184戶,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新增196戶,規模以上服務業新增160戶,資質以上建筑業新增135戶,房地產業新增23戶。二是新開工大項目增多。上半年,全市新開工項目526個,同比增加119個,拉動全部投資增長9個百分點。其中,億元以上項目366個,同比增加110個;5億元以上項目68個,同比增加28個;10億元以上項目33個,同比增加14個;50億元以上項目1個,同比增加1個。
第三產業加快恢復
消費市場趨于活躍
“十三五”以來,我市加快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,第三產業比重進一步提高,成為與第二產業并駕齊驅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。今年上半年,全市第三產業呈現加快恢復。其中,其他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.9%,兩年平均增長9.3%。1-5月,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28.1%,兩年平均增長17.7%。其中,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、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及文化、體育和娛樂業分別增長28.8%、40.9%和165.6%。
消費市場是三產發展的晴雨表。上半年,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52.76億元,同比增長32.2%。分行業看,批發業零售額88.13億元,同比增長41.1%;零售業零售額758.85億元,同比增長31.5%;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05.78億元,同比增長30.0%。從規???,限額以上商貿零售額309.85億元,同比增長34.5%,兩年平均增長17.1%,表明我市商貿經濟恢復基礎越來越穩固。